全站搜索

全球4万台监控设备遭劫持!工控网络安全防线如何筑牢?

新闻资讯 600

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,视频监控系统已深度融入工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,成为关键基础设施运行的“眼睛”。然而,近日网络安全公司Bitsight发布的一项全球扫描结果显示,超过4万台采用HTTP和RTSP协议的监控设备直接暴露在互联网中,这些设备包括家用安防摄像头、婴儿监护仪、企业办公监控系统,甚至医院手术室和工厂产线等关键场所的监控设备,这如同一记警钟,将视频监控网络暗藏的巨大安全风险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面前。

黑客可以凭借技术手段远程劫持实时画面,敏感场景的画面被非法窥视甚至操控,这不仅严重侵犯隐私,更对关键基础设施的稳定运行构成直接威胁。

值得关注的是,我国《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》的正式施行,为视频监控安全划定了明确的“法律红线”,也让行业重新审视视频监控与工控网络安全融合的紧迫性。深耕工控网络安全领域多年的齐安科技,针对这一严峻形势展开思考,试图探寻筑牢安全防线的有效路径。

一、视频网与工控网融合风险:攻击面的“隐形扩张”

在工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中,大型能源企业积极探索办公网、生产网、视频网的“三网融合”模式,试图打破数据孤岛,实现生产运营的高效协同。但视频网络的特殊性,却为这一进程埋下了安全隐患。视频网络协议繁杂,除常见的RTSP、HTTP等协议外,不同厂商还存在大量私有协议,数据传输过程缺乏统一规范;且视频数据流量巨大,对网络带宽和处理能力要求极高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多数企业在视频网络建设时,往往侧重于功能实现,忽视专用安全防护体系搭建,导致网络安全防护存在大量空白地带。​

这些暴露在外的监控设备,犹如未设防的数字后门,成为黑客入侵生产网络的绝佳突破口。一旦视频网络失守,黑客便可利用网络架构的关联性,向工控系统发起横向渗透攻击。为防范此类风险,齐安科技建议企业建立视频网与工控网间的逻辑隔离机制,部署具备协议深度解析能力的专业设备。该设备可对视频网络中的各类协议进行深度拆解与分析,精准识别异常流量特征,实时阻断跨网攻击行为,从根源上遏制攻击面的“隐形扩张”。

二、合规与实战并重:从“被动整改”到“主动防御”

《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》对视频系统“防入侵、防泄露”的要求,为行业安全建设指明了方向。但传统合规手段多以满足政策要求为目标,通过简单的漏洞修补、安全补丁更新等方式应对检查,难以抵御日益复杂的动态网络威胁。在实际攻防对抗中,黑客不断推陈出新,利用0day漏洞、供应链攻击等新型手段突破防线,传统防御模式已难以招架。​

企业需结合工控安全特性,构建全链条安全防护方案。在设备准入环节,采用视频终端准入控制技术,如白名单机制,严格限制接入网络的设备身份,只有经过授权的设备才能与网络建立连接;在数据传输过程中,运用加密协议,对视频流进行高强度加密处理,即使数据被截获,攻击者也无法获取有效信息;在存储防护方面,实现视频数据存储的不可篡改与可追溯,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。同时,部署设备进行实时风险监测,对异常访问、异常流量等风险进行实时分析、自动研判和智能阻断,实现从"事后处置"到"事中阻断"的防御升级。

三、重塑视频监控安全​

面对猖獗的地下黑产交易,“内网即安全”的传统观念已然过时,如何为视频监控安全防护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呢?​

在权限管理层面,企业应遵循最小权限访问原则,对摄像头管理权限进行严格分级。例如,普通操作人员仅能查看指定区域的实时画面,而设备维护人员的权限也仅限于设备状态监测与基础配置修改,杜绝权限滥用风险。

同时,对视频流进行持续监测,建立正常业务行为模型,系统内置行为分析引擎,持续监测视频流中的异常模式。当检测到以下高危行为时,将立即触发多级响应机制:

  • 非工作时间活跃访问:凌晨3点某摄像头突然被调取画面,系统自动判定为异常行为并启动告警;
  • 异常画面切换:监控画面在5秒内快速切换10次,疑似被黑客操控进行数据窃取;
  • 设备配置篡改:摄像头IP地址或存储路径被非法修改,触发区块链存证与隔离沙箱机制。

视频监控的智能化进程如同双刃剑,在提升生产效率、保障公共安全的同时,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。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视频安全已成为工控整体防御体系的关键一环。唯有将视频监控安全纳入工控安全战略布局,构建多层次、全方位的防护体系,才能为工业数字化转型筑牢坚实的安全基石。

上一篇: 下一篇:

相关推荐

展开更多